获奖!中国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走进中国农大的顶级科研项目
抗生素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尤为卓著的贡献。而或许大家还有所不知,抗生素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时更加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也长期在这一领域建设布局,指出要快速感知和识别重大动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对此,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在相关领域具备顶尖学术实力的高校,进行了一系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已经取得瞩目成绩。今年6月,广受关注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士主持的细菌耐药性领域相关项目以其前沿的学术创新和广泛的应用价值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全国乃至全球学术界和公共卫生领域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关注。据小编了解到,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和广泛使用,细菌不断演化并产生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也就是“细菌耐药性”。这一现象近年来愈发严峻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我国养殖业大面积应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问题更是对我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正是聚焦这一亟待解决的课题,经过近20年的攻关研究,探明了耐药性变化趋势、产生和传播机制、规律和风险等多项极具科研意义和参考价值的问题,为这一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支撑。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在国内外顶级权威学术杂志上连续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单篇论文引用次数最高超4000次,多篇论文入选杂志封面文章和ESI高被引论文。更是直接提升和扩大了我国这一学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和领先优势。其实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开展了众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术研究。研究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刊发数量、主持国家重点项目数量、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数量等指标都呈现高水平发展优势。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学科论文总引用量为主要评价标准的ESI学科全球排名中,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免疫学和地球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更是长期保持在全球前万分之一。众多高水平学科研究直接促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学科布局和建设上的升级优势,这不仅对该校在国际语境之中形成自身科研和学术优势大有裨益,更将直接为该校在校学子的专业培养、学科认知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高校难道不值得大家心动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